北纬90度,靠近!再靠近!
硬核科技,武大造!
北极,是人类居住的蓝色星球的穹顶,也是无数科学家心中的白色圣地,随着气候变暖,这片“圣地”在白色缓缓褪去和蓝色逐渐扩张的“蓝白纠缠”中悄然发生着变化。曾经,面对北极点附近的厚浮冰面,我们无能为力,而当中国极地科考进入“双龙探极”的新时代,中国的科考队员也在逐渐接近“地球最后的边疆”。
中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于今年7月12日启程,向着北冰洋前进。此次北极科考,考察队在北极点重点围绕大气、水文、生物及海冰情况开展了冰站调查和海洋综合调查作业,填补了我国北冰洋考察在北极点区域调查数据的空白,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该区域海冰和洋流变化过程,加深对北冰洋快速变化及其生态响应的认识,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提供数据支撑。并顺利抵达北极点。
9月4日上午,珞珞珈珈接到了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艾松涛教授激动的消息:“我看到它(‘雪龙’2号)还在向北,就猜测这次要挑战北极点了!保持密切关注!”
武汉大学自主研发的“双龙探极”时空信息平台监测到“雪龙2”号的航行动态和周边环境,及时做出预警和判断,助力我国的北极探索事业。这款武大原创的时空信息平台融合多源实时观测数据和遥感产品,提供了全球最新的破冰船、飞行器等极区人类活动记录和准实时南北极环境信息,为我国极地专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此外,武汉大学还研发了一系列信息管理系统,为中国和世界极地探索事业提供帮助。如,“基于GIS的中国极地科学考察管理信息系统”是中国第一个极地考察管理信息系统,开创了我国互联网极地管理信息政务平台,包括队员网上报名、现场考察项目申报等功能模块,自2005年以来一直服务于全国的极地科研工作者。
依靠武汉大学多学科、强学科的优势,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建立了中国境外第一个GNSS监测站,一直为国家极地考察队提供两极大地测量基准和地理空间信息,包括为国家极地监管平台提供GNSS观测、验潮观测和预报、极区船舶和飞机位置等准实时数据支撑。
在国家极地主管部门的长期支持下,武汉大学参与了每一个中国南极考察站的创建工作,绘制了我国第一张南极地形图,命名第一个中国南极地名,出版中国第一部南北极地图集,构建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信息化极地测绘技术体系。
科研报国 敢为人先
“北极是冰冻的海洋”,这是挪威人南森给世界的第一个答案。从一万多年前踏上这片极寒之地开始,时光荏苒,人来物往,有些人离开,有些人接踵而至,冰雪封存了来往者的足迹,也记录下了探索者的故事。
1951年夏天,武汉大学(原武汉测绘学院)高时浏教授到达地球磁北极,从事地磁测量工作,成为第一个进入北极地区的中国科技工作者。1996年,武汉大学(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鄂栋臣教授在5赴南极之后,踏上了他首次前往北极的征途。这是一次内地和香港联合组成的探险队,在这次科考的过程中,鄂栋臣通过定位准确地找到了北极点,成为第一个将中国测绘标志埋设在北极点的人,在北极点上鄂栋臣教授展开了鲜艳的五星红旗。
▲“内地-香港”北极追踪探险队1996年4月4日在北极点
3年后,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船从上海出发,对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白令海以及邻近海域开展了海-冰-气相互作用的多学科综合考察,鄂栋臣教授参与其中。
在极地这个天然实验室,科考能力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科研实力,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够在极地独立开展科考工作,并建立科考站持续进行科考观测的国家之一。2004年7月,中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在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新奥尔松小镇建成并投入使用,鄂栋臣、艾松涛、邓忠新3位武大人参与“黄河站”考察,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北极GPS观测站。
极寒之地,冰雪为伴,危险随时会出现,但武大人探索“极北之疆”的脚步时刻未停,张小红、王泽民、周春霞、彭方、李文鑫、张胜凯、张燕革、方呈祥、艾勇、徐良、张虹、丁煌、胡国元、李斐、杨元德、庞小平、江帆、熊波、安家春、郝卫峰、柯灝、赵宁宁、刘杨……他们肩负科考使命,用最纯粹的科研初心一次次奔赴这片白色荒原。
2021年,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研发了极地态势感知系统“双龙探极”,此次“雪龙2”号破冰船冲击北极点,“双龙探极”全程追踪,不仅彰显了中国极地装备能力的提升,也体现了我国极地信息科技的进步。
作为地球上的一块神圣净土,极地科考意义深远,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2023年3月,武汉大学“极地环境监测与公共治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该实验室由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牵头,联合测绘学院、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和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等极地研究的优势力量,通过测绘遥感、地球物理、生态、国际法学和政治学等学科交叉,聚焦极地环境监测与公共治理研究,解决全球关注的极地重大科学问题,积极贡献极地治理中国方案。
此次“雪龙2”号抵达北极点区域,有什么重要的意义?珞珞珈珈第一时间来到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了解相关信息。
Q1
到达北极和到达北极点,有什么不同吗?
答:到达北极和到达北极点区别很大,进入北极圈就算北极了,北极点在北纬90度,北冰洋上。此次到达北极点,一是说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后勤的补给能力大幅提升了。二是说明科考“装备”越来越好,破冰船能力更强,以前主要是乘坐飞机前往北极科考,这次是第一次我国的破冰船到达北极点。三是说明我们对气候环境监测能力提升了,只有先检测该区域的冰层厚度在破冰能力范围之内,才能顺利到达。冰情预测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Q2
目前北极海冰大量融化对破冰船到达北极点有什么影响?
答:北极冰川消融是一把双刃剑。海冰融化,海域没有冰覆盖,航行会更顺利。但另一方面,我国也在研究海冰融化让更多的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水里,导致海水酸化,不适合某些海洋生物生存,有可能导致物种的迁徙或灭绝,或出现一些海洋生态环境安全问题。
Q3
武汉大学在这次科考活动中有哪些参与呢?
答:此次北极科考活动,“雪龙2”号破冰船上就有武汉大学的校友参与工作,另外武汉大学自主研发的“双龙探极”监测系统也在全程关注“雪龙2”号的航行状况。当然,世界上其他国家破冰船的活动都可以在这个系统上显示,这是对全球破冰船科考活动的有力支持,如有需要救援或者突发状况,该系统可以提供及时的信息支援。另外,武汉大学的科研工作者目前也在黄河站进行科考任务。
追求卓越,行胜于言,除了在“雪龙2”号工作的武大人,还有3位身在黄河站的武大学者,在极北之地为百卅珞珈送上生日祝福。
▲从左到右依次为: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副教授安家春,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彭方,校友何昉
---RECOMMEND---
·推荐阅读·
这一天,刻骨铭心!
你的脸,他们保护!
武大全体新生,到!到!到!
● 这一天,刻骨铭心!
● 你的脸,他们保护!
● 武大全体新生,到!到!到!
● “Oi~暴露了!你咋知道我是新生?”
● 提醒:只剩两天,千万别错过!
● 矢志创新!武大2023研究生开学典礼来啦
感谢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
封面图:武汉大学融媒体中心
文字:贾若寒 贾艺真 邢知博
视频:央视新闻 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
编辑:张富华 贾艺真
责编:贾艺真
审核:邢知博
投稿邮箱:whu_luojiahao@163.com
点个“赞”,再点个“在看”,为中国极地考察点赞